背景:慢性肩袖撕裂的特点是肌腱结构和肌腱弹性持续丧失,手术修复的失败率很高。
方法:我们将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每组16只)在肌腱剥离后退变3周后,行冈上肌腱经骨修复术。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无ESWT/对照组、术中ESWT/IntraESWT组、术中及术后ESWT/IntraPostESWT组。在观察期间重复评估通过步态分析确定的肩关节功能。肌腱重建八周后对大鼠实施安乐死,并进行生物力学和基因表达分析。
结果:从宏观上看,安乐死时所有的修复肌腱都完好无损,未发现破裂。生物力学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个ESWT组的负荷-失效测试结果均显著改善;功能步态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ntraPostESWT组的强度测量显著增强(P<.05);基因表达分析显示,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单次应用ESWT和重复应用ESWT组的生物力学结果明显改善。此外,功能评估显示重复 ESWT 组的强度测量结果显著改善。
图1.研究设计的示意图。
通过应用 5 个预负荷循环(0.6 N 负荷和 0.2 N 静息阶段)以及 30 秒的保持时间来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试样以0.5 mm/min的恒定试验速度进行试验直至失效。用TestXpert软件(Zwick/Roell)记录受力情况,以最大受力值进行组间比较。
图2.(A)处死后立即取出并准备肱骨,包括SSP肌腱(左:手术侧,右:非手术侧)。(B)生物力学测试:将样品以10°角固定,肱骨远端段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浸泡,SSP肌腱用砂纸夹固定。★处为肱骨头;✚处为 SSP肌腱;SSP,冈上肌。
对所有手术的 36 只大鼠的手术侧和对侧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两个 ESWT 组的从负荷到失效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ESWT组间未检测到统计学上显著的差异。每组内手术侧和健康侧之间的比较在对照组中呈现显著差异。与未治疗的关节相比,IntraESWT组和IntraPostESWT组在负荷曲线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与手术关节相比,健康关节表现出更连续的轮廓,在测试过程中明显的断裂更少。
对45只大鼠进行了CatWalk XT步态分析。在足迹面积、摆动持续时间和步幅长度等参数方面,研究组之间未检测到显著差异。修复手术后八周(康复后期),强度参数分析在两个 ESWT 组中均呈现上升曲线,达到平均强度的显著性(调整后的P≤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