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整版深读 | 黄金赛道上,定下千亿“小目标”

2023-08-18 11:50
图片
《福建日报》采访索诺利医疗CEO徐志城

图片

《福建日报》记者游笑春、林泽贵对索诺利医疗创始人兼CEO徐志城先生进行专访,交流了索诺利医疗的成立初衷及快速产业化发展,深度解读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索诺利(厦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聚焦冲击波疗法的医疗科技公司,为运动损伤、骨科、创伤科、泌尿外科、体外碎石等多重领域提供一流产品和全方位解决方案。

微信图片_20230620132143.jpg


“生命科技之城”的根基


2023818

左起:记者林泽贵、索诺利CEO徐志城、记者游笑春


2018年徐志城国外留学回国,次年创立索诺利(厦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是厦门首个拥有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专利技术的公司。从欧美进口的冲击波治疗仪、体外碎石机等高端医疗器械将在厦门逐步实现国产化,并投入中国医疗消费市场。

“我父亲曾患有肾结石并饱受治疗之苦,在接受国外高端碎石设备治疗后,有了将产品引进国内销售的想法。”徐志城说。

于是,精通外语的徐志城跟着父亲走访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成功获得多个高端医疗器械代理资格,其中包括德国MTS orthogold 100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法国Sonolith i-sys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等。

2020年,索诺利成立一年后,厦门市海沧生物医药港将其列为重点引进项目,并给予独栋厂房、政策优惠及资源渠道的扶持。2022年,索诺利CEO徐志城先生获厦门“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殊荣。




“这三年,我们潜心做国产化研发,比如我们把世界领先的法国碎石机核心专利技术引进国内,已经成功实现国产化组装,国家药监局也已经受理申报材料。”徐志城表示,一旦产品获得注册证并投入市场,公司的销售规模将迅速增长。




2023818

索诺利医疗的生产线


优质项目索诺利的引入和快速产业化,得益于厦门在医疗器械研发和审批方面的政策优势。2019年起,厦门先后建立“一窗口三中心”,其中就包括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分中心。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批,可实现全流程厦门办。

数据显示,过去6年,厦门市获批的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达196项,占全省75.4%;获批的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达325项,占全省34%。


“厦门是国内较早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地区之一,我们2003年就开始把生物医药作为新兴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厦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表示,历经近20年培育,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厦门市优势产业、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2019年,以厦门生物医药港为核心的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跻身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入选的17个生物医药领域产业集群之一。2020年,厦门提出打造“生命科技之城”的构想。



截至目前,厦门市拥有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1400多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1家,上市企业10家。2012年至2022年,厦门生物医药港医药企业数由90家增至439家,产业规模由89亿元增至486.57亿元,目前产值占全省60%以上。



产业的集聚,一方面源于引进的优质新项目、大项目的加快落地;另一方面,厦门自主培育的中小企业发展提速,促使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推动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跳出厦门看福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正走在角逐千亿规模的雄关漫道上。生物医药,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2020年起,新冠疫情催动大健康领域企业迅猛发展。业界普遍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生物医药将从赶到超,进入黄金发展期。记者了解到,全国已有29个省级地方政府将医药制造业、生物产业列为优势产业或优先发展产业。在全国约400家国家级产业园区中,有超过一半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在我省,生物医药成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产业方向。2022年出台的《福建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全省该产业进行布局,提出2025年医药工业营收达1200亿元的目标。

近日,省发改委筛选出2023年福建省重点招商项目272项,其中,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项目有25个,占比近一成。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集聚区厦门和福州,再到省内其他各地,都在大力对相关产业进行招商引资。这些都突显了我省各地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雄心。


图片图为厦门生物医药港

以厦门生物医药港为核心的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已跻身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群。


当前,省发改委正指导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强统筹规划,全面用好用足各项支持举措,推广厦门生物医药集群先进模式、经验做法,推动省内其他生物医药产业园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最后一公里”的疏通


不久前,2023福建省医药企业与医疗卫生机构“手拉手”厦门站对接活动举行。活动目的是为了搭建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

突出问题导向,去年4月,我省提出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出台解决举措,如加强审评审批扩面提速,完善“卫健—医保—企业”面对面机制等,重点解决创新产品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生物医药产业有特殊性,要让这些以智力资源为主的产业落地,传统招商引资模式是不灵的。”厦门生物医药港总经理李晔表示,除了围绕人才做工作,也要在本地医疗消费市场上摆出开放姿态,创新施策吸引企业。


图片今年5月7日,中国(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大会在厦门举行。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度依赖政策导向的产业,地方的支持政策对产业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好的政策,特别是为本地医疗机构率先提供临应研究、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支持,才能够让企业较快自我造血,这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今年4月,省卫健委会同省工信厅、医保局、药监局等相关人员组成生物医药产业调研组,在宁德、厦门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调研。调研组表示,将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力度,设置专人做好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沟通,积极组织开展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手拉手”“面对面”对接活动,为企业药械产品的宣传搭建平台,加强相关政策落实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医药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生物医药项目引进和落地相对容易,但留住和培育它们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故事,有待书写新的篇章。


眼下,我省正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统筹产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加强要素保障。

锚定千亿目标,培育产业集群,未来可期!